超人不会飞——难以言说的6月指南
今天进入6月了,时间过得飞快。
1、
昨晚一直在看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写的《债务危机》,一边在想现在汇率到底该不该一贬到底?
这一段的观点和我前天说得一模一样啊(得意一会儿)。
但似乎在台面上,老美并不希望看到我们用贬值来冲销影响。
福布斯的文章里说到:
假设在互怼情况下摩擦加大导致上升到50%,也就意味着选择贬值对冲的我们需要进一步降到8.5才能完全抵消该影响。(因为该篇文章同时说华盛顿准备掀桌子了)
这么一弄,幅度加大,那么是否该放任汇率过7,又重新变成了一道选择难题。(过7可以,但过8一下子我也难以接受)
毕竟在砖家说我们有1.1万亿左右美元国债作为资本的同时,我们也同样有将近2万亿的外债规模。
我们借外债的主体,曾经网上统计接近70%为国家债务,如果这个比例属实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给汇率贬值来算一笔账。
1.96万亿美元,按3%的平均美元债利率计算,大概一年的利息是589亿美元,这些债务基本上都是1-2年的中短期债务,长期债似乎不多,假设有一半的本金需要在2019年偿还的话,那么就是0.98万亿,合计算它1万亿美元整数,如果汇率从目前的6.9跌倒7.3,就需要多支付4000亿人民币。(当然本金是按照坏的方向预测)
(1992-2017我们的外债规模,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计价)
目前金融战还只是预热,外债是必须用外币来支付的。所以,如果大家互相挥舞国债武器,场面一定会非常血腥。达里奥在《债务危机》里就写到,如果债务是以本币计算的,那再怎么惨重的代价只要操作得当都能尽力避免经济进入大萧条,但如果大部分债务是外币计算,那么决定权就旁落了。
2、
汇率不让贬,普通人觉得那很好啊,但是贬值预期是没法改变的。
洞口在出货,如达里奥所说只是在消耗外储。量变会引起质变,排兵布阵非一日之计。
意图在港台,成败在资本积累率。
所以,25%也好、50%也好,是佯攻,限制HW,是筹码。
说到HW,忍不住吐槽一下大佬们,当初LX一点舆论声讨,就集体跳出来为其证清白,现在事关国运,倒全部默不作声,背后的联系在以前的文章隐晦的提过,手套们并没有“国”这个概念。
可怕吧,细思极恐。把这些商业手套所作所为的逻辑套在股市上面,是不是就能体会,为什么我们的股市不会涨。
人家印度,好歹一个常年贸易逆差且处在我们鄙视链下游的大国,股市都长虹了这么多年。
里面没有猫腻,你信吗?
光自首一个641,能这么牛?
港台,是两个制度和未来战略的重要棋子。不过我说过,金毛是一个商人,如果给的利益足够诱惑,本身是有得谈的。
只是这一次,他要得太多太狠了,想要借机一次性解决掉其自身的问题,同时,解除掉一个心腹大患。
信息不对称下的胆小者博弈,就这么开局,慢慢滑入“新冷战”。
就像两个受伤的大侠互殴,想的不是去医院止血,想的是先把对方干死。
以清单反制清单:我跟。
最后的大战,是资本积累率,是国之信用,是货币真实价值,是“税”从何来。
这就是我在《债、股、汇、楼之见》里说的:
我想说说汇率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质量。当所有的国际资本都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向上时,就会来到这个国家想要从中分一杯羹。那什么是经济质量?就是可持续的实体经济和健康的消费能力。这两个东西投射出来的东西就是税收。所以一张法定货币为什么可以流通定价。是由这个发行者未来的税收能力所绑定的。这也是我国一直倡导经济增长的原因。只要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资本就会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
谁都没有100%的把握。
清单本身肯定会加速外资撤离,而外资能否顺利按意愿撤离那只是一个程序问题,这样又回到了贬值预期和该不该一贬到位的纠结。
3、
昨天公布了5月份的PMI。
这个数据早已在市场的预期之中。
由于PMI的数值和发电耗煤量有着高度相关性,所以两天前各大券商已经推估出5月份数据难看的概率极大。
值得注意的是,5月发电耗煤同比下降幅度较大(按月末同比-18.62%,按截止25日同比-16.40%)。
当然,不止我们,全球都处于失血状态。
美国5月Markit服务业PMI初值降至50.9,大幅低于预期的53.5,创2016年2月以来新低。其中,新商业分项指数降至2016年3月以来新低。美国5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也降至50.6,不及预期的52.7,创2009年来新低。
按照5月PMI数值计算,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速年化率接近零。
于是它下修了一季度的环比值:
确定不是跟那个谁学的?
日本。IHS Markit周四公布的报告显示,日本5月制造业PMI 初值跌至49.6,跌破荣枯线。
欧盟。下滑至47.7,与去年同比下滑7.8。其中德国,5月制造业PMI初值再创新低至44.3,竟还低于市场预期的44.8。
还有制造业的重心——汽车:
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汽车需求大国销量数据暴跌的结果就是,大裁员开始。
这样搞下去的话。
要么我们直接快进跳到最后来看看2018年的军费开支吧。
4、
又来两例。(只能是小的)
翻看统计局的网站,今年的曝光力度在加强。
这个不展开说了。
包商银行的事之前在《银行真的会破产吗?》分析过了,看好你的钱包,不要把它当作一个孤例。
它最新的进展也出来了:
体会一下。我说是同业的鬼吧。
5、
苏州今年的房价不可能再涨了。
一周前,相关人士开了个会,因为1-4月份苏州的房价涨幅已经超过了长效机制所要求的年涨幅5%的界限,得到住建部预警后,高度重视,及时出文。
当然,苏州能够及时掉头,也因为这个城市本来就不靠“土地财政”。
数据显示,2016-2018年,苏州土地出让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已经由85%逐步降低至41%;今年一季度,苏州土地出让金额为308.7亿元,同比降幅31.8%,与杭州一起排在降幅榜前两位。一季度的土地依赖度也维持在40%左右。
而且,苏州不同于前天说的南阳,财政收入一直是属于盈余状态。2017年债务余额为1331亿元,是江苏省内唯一一个收入自给OK的城市。
负债,2017年的数据,江苏省内,除了苏州以外,其他地级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余额对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在3倍以上,其中镇江市、连云港市和淮安市债务负担相对较重。
重到什么地步。
3900多亿,按照6%的利率,一年的利息成本是:234亿。
而它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300亿左右,这个地方一年缴纳的税,基本上全部都还利息去了。(因为还有隐藏的债务不在表格内)
关键是如何转身呢?
似乎再加杠杆除了恶化,于事无补。郭凯行确实帮了一把,但别忘了,郭凯行也是信贷。只不过从一个借贷方式变成了另外一个。在可见的10年里面,基本无解。
扯远了,关于地方债务问题,以后会另写一篇详细的来说明为什么大部分都无法再采取“土地财政”+加杠杆的方式。
说回苏州,愿意第一个举手靠近ZY要求的长效机制,也是因为有一定实力的。
估计这一弄肯定有开发商要不愿意了,这个政策一出,在套牢一大批山顶投机者之外,还把高位买地的开发商套进去了。
加入70+1城市房价监控,并拟扩大“5年内禁止出售二手房”的范围,一系列动作可见苏州这一次力挺“房住不炒”的决心很强,这才是对的方式(即拥护ZY又阻止经济脱实向虚,一举多得),我很看好相关领导的前程。
"如果6、7月份,这些措施还是不行,准备在7月后推出更严厉的房产政策。"
所以,乐于挑战政策的敢死队们,会不会跟呢?6月份很关键。苏州作为第一个战场也很关键。
经济日报这几天发表了一篇在点子上的文章《放弃房价上涨幻想,踏踏实实做实业》,其中用官方的宣传驳斥了鼓吹房价上涨的逻辑:
这些机构或个人之所以对房地产还抱有幻想,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错误观点引导。一是房地产将发挥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还需要利用房地产来稳定经济增长。二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断流入城市的农民对住房有强劲的需求。农民进城首先要住下来,这是刚需。在这个刚需支撑下,房价肯定要涨。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房价高才能让开发商看到赚钱的希望,才能吸引开发商高价拿地,地方政府才能获得较高的卖地收入。
仔细推敲这三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先看第一个观点。不可否认,短期内,房地产市场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规模扩张的增长,是量的增长,是抑制新动能、新产业的增长,是累积结构性矛盾的增长,长期必然不可持续。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都以铁的事实证明,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增长不可长久。
第二种观点显然更不足为信。现在,进城并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越来越好,留在农村未必没有好的发展。如果进城成本太高,农民会选择放弃进城。试图利用“刚需说”为高房价辩护,那是逼着农民放弃进城。
土地财政之说目前或许在个别地方还能成立,但未来必然会成为历史。地方专项债已经允许发行,地方经济发展的财力掣肘可以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券予以缓解。PPP模式也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渠道。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会逐渐削弱。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断言,用这些错误观点论证房价上涨不过是自欺欺人。“房住不炒”是方向,更是现实。对于房价要有正确的理性认知,要放弃幻想,踏踏实实做实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鼓掌。
超人不会飞,
6月开始了。
儿童节快乐!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