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的一半缴了税,另一半在贬值(6.16被删文章)


税,租也,从禾从兑。(《说文解字》)
最早在我国夏朝,税的雏形是“贡”,臣属们有义务将物品进献给君王,称为“进贡”。然后一直沿袭发展至今。
普通人论及税,最切身相关的当属个人所得税。
但其实,在我们的每一笔花费中,已经嵌入了“无法拒绝”的流转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也就是消费即纳税,谁都躲不过
比如在超市里购买了总价值100元的普通国产商品,其中就含了近17元的流转税。如果是买了一只1000元的口红,其中446元是交给国家的。
在任何一个国家,纳税都是纳税人应尽的义务。
而衡量税负是否过重,主要看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的宏观税负率,另外一个是税负工作天数。
前者的公式是:税收收入/居民总收入*100%
后者的公式是:(税收收入/居民总收入)*365天
其中:居民总收入=城镇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个税收入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年税收总额达12489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890元,城镇人口为7.71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72元,农村人口为6.03亿个税总收入8618亿元,得出居民总收入应为318674.06亿。
由此,可计算出2015年我国税负率39.2%,税负工作天数为143天。
意思就是:
100元收入,其中40元都用来缴税了;
一年365天,除了休假,其中的143天工作所获得劳动报酬,是为了纳税而工作。
FT中文网曾经也刊登过一篇历年税负的数字,如下表:

最后一列是税负率,2017年也在36.2%。这个比例差不多就是发达国家的税负率。
可是发达国家高税负=高福利。
而新型和中等国家一般是27.46%,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作的降税减费的目标。

前两天公布了今年1-5月份的财政数据,其中财政收入累计8.99万亿,同比增长3.8%;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仅2.2%,占总收入的87.29%。
财政支出,9.3万亿,也就是赤字近0.31万亿元。支出和收入一样,不是数字,是实打实要支付出去的,所以这赤字本身,也是一种税——通胀税。
据《陈云文选》记载:“1962年货币流通量达到130亿元,而社会流通量只要70亿元,另外60亿元怎么办?就是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60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
而这些高价商品里,包括了伊拉克蜜枣。当时很多人买这个蜜枣,是不需要票证的,为了一口食欲,很多人就心甘情愿的购买了这些高价商品。也帮助当时的ZF解决了货币过剩的问题。
联想到如今的房子、金融投资(主要是股票和P2P)等,在货币超发既定的情况下,轮动收割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呢?值得思考。
通胀税,又称货币税,是指政府在吸纳等值资产的同时发行货币,从而造成货币贬值,持币的民众财富减少,但发行货币的政府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位时,在一篇文章里提到:
“通货膨胀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税收,而且这种税具有累退特征”
为什么说通胀税有累退效应?我们知道,增发货币不是说用个直升机在天上撒钱,让每个人突然手上都多了钱。它一定是先通过一个入口去投放,然后再慢慢流到全社会。所以先拿到钱的那批人(通常就是富人、离权力最近的人),其实就是这个税的纯受益者,他们在物价还没上涨之前就先获得了增发的货币,而最后拿到钱的那批人(通常就是穷人、离权力最远的人)其实就是通胀税的净负担者,他们很可能是在物价全涨起来以后才拿到这些钱,但这时新钱已经变成旧钱,货币收入可能有点上涨,但实际收入反倒低了。所以说这种再分配效应是劫贫济富的,在这过程中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还有,不是说等到物价上涨了才开始通胀了,而是从增发货币那一刻起这种征税过程就开启了,这种劫贫济富效应就开始了。等到物价上涨了以后,那其实是整个征税过程已经快要结束了,或者说这个隐形的收入再分配过程才被大家识破了,曝光了。再分配都已经完成以后,再去说通胀来了,为时已晚。
翻到以前2011年的一个有趣计算:

这些常用食品,到了2019年值多少钱了呢?
通胀税,就是在温水煮青蛙。而青蛙们,竟然一点都不叫痛。
既然前文说到的这些税负,流转税也好、通胀税也好,都属于无差别征收,那么富人是不是就多缴纳了税呢?
从绝对量来说,是的;从相对量来说,不是。
事实上,富人更多的持有的是财产性资产,应该对应设立的是房产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离境税等,一个都没有开征。
有意思吧。
而通胀税,对于富人,早已通过外币资产配置做了风险对冲。
我们翻阅所有的资本故事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所谓的周期,就是通胀、通缩、再通胀……以此作为反复,富人在通胀高点时抛出资产保留现金,当通缩高点时购入资产用处现金,等到下一次通胀再暴利卖出。
一味的通胀是不可能的。美联储QE后缩表,我们这两年货币增速放缓,都是有道理的。
当然,说给大家听的道理是,扩张不可持续,因为债务高企,不能让利息超出债务资产对应的收入啊。
而背后呢?或许是想要收割套现了。或许是想要埋进新筹码了。
这两天的陆家嘴论坛,除了媒体上说的种种,我好像闻到还有一丝微微想要货币结构性趋紧的苗头。
这个仁者见仁,往后看吧。
回到税,我们的税用在了哪里呢?
2011年,曾有学者再《新闻1+1》栏目中爆出,我国一年三公消费额高达9000亿元。而2011年,我国教育支出仅2963亿,医疗支出仅1727亿,三公消费,3倍于教育,5倍于医疗,令人大吃一惊。
我查了下三公经费的百度百科:

我一直说,其实我们国内的财政赤字大可不必要(也就不需要货币超发引起通胀税),也根本无需什么土地财政来维持地方开支,前面说到今年前5个月,总财政赤字3100亿元;土地相关的税收约7000亿元,合计1万亿。
另外土地出让收入约20915亿(说2018年同期下跌6%得出),土地出让支出约21814亿(根据2018年同期增长15.8%得出)。那么就是约-1000亿。
两者合计大概9000亿。也就是2011年三公消费的水平。
由此思考,就明白所谓的赤字,所谓的土地财政绑架,背后忽略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简化组织、降低行政费用、减少三公开支。(节流)
把钱用在刀刃上。
再增加对富人的财产税:房产税(1套以上征收)、遗产税、离境税、资本利得税;驱赶资金进入实业和股市,形成良性循环。(开源)
社会的财富逐渐增加,反过来税收不再是仅有2.2%的增长,有质量的再度支撑本币含金量。
即使那时仍保持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率,但用多出来的税收去填充高福利,解决所有人的后顾之忧。
就进入了一个不敢想象的时代。根本不需要所谓的维持高房价、天量M2、高位杠杆率来实现经济运行,我唯一能想到的这么做的原因只有:有人有意为之。
这是梦吗?
最近的事告诉我们,只要大部人这么去思考问题,这不是梦。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