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世界让我很失望
1、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中学生突然冲出了白色汽车,从桥上跳了下去。
事发之前的2个小时,我正在桥底下的滨江带散步,身后有一个老者带着小学二三年级光景的男孩(估计刚从某补课“学校”回来),一路上一直在唠叨“不好好学习”、“你爸妈出了这么多钱,你就每天去瞎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哦”之类的训斥,我总共回头看了这位上海阿叔四次,用眼神想告诉他没有必要,他也用同样“坚毅”的眼神告诉我“少管闲事”。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几组数据。
上海地区曾经做过一份调查,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当初看到这组数据时,我被如此高的比例惊呆了,并迅速忘却,但是当卢浦大桥事件就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曾经的我,也同样对大人的世界,失望至极。
看看这部2分钟的短片:
2017年的10月,北大医学下面有一个“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
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
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
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在另一份报告中,也总结了自杀的前三重要原因: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
为什么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自杀率最高?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没有想出来,可能那个时间段是一个孩子精神强度突然面临极大冲击的时刻,值得每个父母关心。
我的疑问是,随着某些地区学习军备竞赛的压力愈来愈大,即使这些孩子“顺利”地进入了这个社会,但这些扭曲和恐惧仍藏在他们的心底,他们能过上大人所“期盼”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吗?
而由他们组成的这个社会,会好吗?
我和刚上小学的女儿在她睡前一定会有一个互动的环节,她会告诉我今天一天所发生过所有事情中,最开心的和最不开心的分别是什么?
其实,孩子希望沟通,缺少的是大人的重视,不是吗?
2、
最近在知乎上回答了两个问题,并看到了一些高赞的答案,同样值得思考。
比如:
另外一个:
我想这部分答案和赞赏的背后有一个残酷的现实:
他们对这个社会同样失望,我一直在说,目前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正在加速撕裂。所有教育上学到有关道德至上的东西,未来都会被现实重重打脸。
无论是精英教育也好,还是社会达尔文论也好,相对优势的那方自然可以拿着相对优越感度日,但是我们别忘记那些弱势群体的呼吁,因为强弱的定义,一直在变。
(苏州百姓一直在呼吁有关部门出政策限制炒房价行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