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还是拥抱泡沫?

1、
最近在知乎上关注了一个问题: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
其中有一个回答说到:
老房子的价值=土地的价值
新房子的价值=土地的价值+房子的价值
也就是说,老房子的建筑本身是一个问题。
任大炮去年曾经在一次“日常代表”讲话中说:我们国内的建筑寿命只有30年。美国平均是74年,英国是132年。(他本意是想给空置率开脱,就是虽然被群众发现现在房子总量是多出来了,但这些房子过了30年就不能用了,所以还是缺,而且是无底洞的缺。)
思路是有些特别,但30年的问题,背后如此巨大的浪费,到底怎么回事?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1987)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确定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国家颁布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也规定,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但实际上,我国城市建筑寿命低于50年的情况相当普遍。
再从土地的价值来看。所有人都非常明确一点,价值来源于——位置。而所谓的位置,就是市中心。
但当这两年,上海一直在提倡城市副中心并加紧建设配套的时候,我们也有了一个疑问:
会不会有一天,那个老的市中心迁移了。
或者是因为资源配置跟不上,或者是因为建筑性价比太低。而且交通越来越方便,而工作也不再集中于某些地方。
而非一线城市,产生这种新城开发,老城改造,然后新城配套更好的普遍情况。
这就是长远和短期的巨大不同。
顺便插一下关于70年产权的故事。
其实一开始,我们是想把它定为50年,因为制定政策没有任何借鉴,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然后一看,当时的香港归英国管辖,名义上还是英国租用了中国的领土。租期为99年,香港政府于是批地的期限从50-99年不等。
然后当时人的工作年限和寿命也比较短一点,50年基本也够用了,但最后一位领导排版说再长一点吧,就定为了70年。
一直到现在。
而所谓的产权,很多人一知半解。其实我们购买的商品房,所在土地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购买者只获得了有限期限的土地使用权——租了国家的地而已,真正永久拥有的就是房屋所有权。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考量,房屋所有权=房屋的建筑寿命。所以回过来,房子的寿命如果像任大炮说的那样,只有30年,那这个事是不是就有点扯了。
另外,这70年,并不是从我们购房开始计算,而是从开发商获得开发资格开始,它如果盖了7年然后再卖,那么买房者就是获得了一个70-7=63年的土地使用权。
所以很多开发商捂盘,一方面拿自己的融资成本扛,一方面也损耗了最终的土地使用年限。
70年到期了之后怎么办,可以办理延期续租土地手续,但国家也有权利可以收回。
理一理:
房子所有权=房子寿命,当建筑质量0,那这个所有权就没有意义了(当然现在很多上海老房子纯靠教育、学区房撑着,疑问是学区房可以撑多少年?);土地使用权,差不多就是租的意思,对于二手房来说,肯定没有70年,老一点的基本上也就剩下个20-30年;土地所有权,和我们没有关系。
透支6个口袋,预支几十年的辛苦工资和时间,所支付的房费,透过现象看本质,无非就是买了一个稳定居住的租赁房而已。

2、
上海3月份二手房成交2.6万套,有一批媒体开始造势:楼市回暖了。
至少,我监测各小区房价(对比3/28和3/1的平均价格)并没有说明价格在上涨,所以回暖,只是成交量起来了而已。
而成交量的提升,一部分因为“以价换量”的房东增多,另外一部分是因为挂牌的综合体量也上升了。
2019年,一定会是头部寡头(持有房产数量多的人)快速处理手上多余房产的一年,当然,他们处理的越多,也会侧面保护房产价格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集中下跌,这就是我之前一直说的阴跌原因。
周末在上海的马路上溜达,被房产中介拦下了好几回,我看了下他们递给我的单子,主打广告语就是“低于均价、房东急抛”
2018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为44.91%,与2008年的历史高点(51.84%)相比,连续第十年下滑。
IMF预测,2023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将降至41.61%,较历史峰值下滑10个百分点(参见下图)。

储蓄率降低的同时,个人债务率在攀升。
央行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银行信用卡待偿余额为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2%,而2008年末仅为1582亿元,十年内增长了42.3倍
负债伴随着泡沫资产的扩张,但当潮水退去时,资产会贬值,债务,你一分钱都别想少还。
这还是信用卡,不包含花呗、白条等。
列出这两个数据,是想表明,从中长期来看,暂时找不到支撑房价继续上涨的点——购买力。
即使很多人依然愿意去拥抱泡沫,但实力它现在也不允许啊
然后就是昨天新闻里说的:
常住人口100-300万的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常住人口300-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
三四线城市的圈人进程进一步加快。
也可以看作为了保住房价(是保住,千万别想成要涨!
“一些三四线楼市前几年由于棚改带来旺盛续期,摊子铺的很大,今年棚改货币化减速之后,购买力出现下滑。此外,今年春节返乡置业需求出现明显减量。预计三四线城市库存将会持续增长,去化压力逐步增大。”某上市公司CEO对媒体说。
确实,2019年起,各地棚改的节奏大幅减缓,受监管层的要求。初步统计是下滑了25%。如果再注意下国开行(棚改发钱的人)现在也是杀鸡儆猴。不过收缩棚改审批的事情是早在去年6月份就定下来的,也就是如果信息对称,三四线城市应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会显现去库存颓势。

3、
我昨天去苏南转了圈,主要还是和一些老朋友聊聊苏南的实体经济(制造业小工厂),他们说目前也没有太大的下滑迹象,每年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接满了未来12个月的订单,今年缩短到了7个月,说明还是有一些影响。
朋友也有一个新的互联网项目要起步,虽然衣食住行已经被做烂了,但一顿茶我们又找到了第五个名副其实的刚需(且未被互联网化),未来有机会专门写。
也找金融圈的朋友了解了下地方债务情况,太敏感算了。
最近关于通胀的苗头慢慢出来了。报道的媒体也越来越多,主要是想给资产价格煽风点火。
但由于通胀,选择去拥抱泡沫,我觉得不算是一个最佳的方式,有点抱着一起死的无畏感。
除非,潮水还真的就摆脱引力了。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