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罪犯:中间商
昨天在知乎上看了一个有趣的问答。
问:真的存在完美犯罪吗?
答:(大概意思)去超市买大米,回家发现不小心粘了一粒回来,因为没有为这粒米付过钱(较真的人当然可以反驳说商家已经将损耗计入了成本,这里咱们不较真),所以算是偷回来的。如果这样每天都能去超市顺回来一粒米,那么坚持很久后就能攒他个几十斤,也不错。即使哪天有人发现了,也不会为了这一粒米把我抓起来吧?
这就是完美犯罪。
但我觉得不如中间商。
1、
拿药品举一个例子。
- 去痛片从2014年的2.5元涨到2016年的4.9元,今天已经8.7元了,一直在涨。滴鼻净从2015年的1.6元涨到了2019年3月的4.5元
- 之前强心药去乙酰毛花苷50元每支,现在90元,用于降血压心绞痛的硝酸甘油注射液2元/支,现在15元左右。
- 如川贝枇杷糖浆由原来的19元/瓶涨到了29元/瓶,云南白药气雾剂由27.3元/盒上涨到了41.6元/盒,桑菊银翘散由20元/盒涨价至38.5元/盒,复方黄连素片由8.8元/盒上涨至12元/盒,清肺化痰丸由16.4元/盒上涨至28.5元/盒。
-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原来0.5元/支,现在要7元多;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原来100多元,现在要600多元,还有速尿注射液原来0.5元/支,现在3.5元。
从1996年至2015年,医药行业经历了32次强制性降价。
也就是,虽然目前在医院内部拿药的价格确实在努力下降,但医院外部的药品价格开始大幅普涨。
而有一些常用药,比如治疗头疼感冒和一些慢性病的,常常又不在医院销售。
价格上涨之谜?
我曾经吐槽过长生生物的营销费用之瓜,媒体都能利用有限的信息查找出来,竟然没有官方顺藤去抓。(长生疫苗可以80块一针出厂,而后100块到第一批中间商,再120块到第二批……最终200块到达终端的疾控中心。)
药价最终到老百姓手里为什么那么贵,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流转”成本太高了,也就是中间商狠心赚差价。
简单翻一下上市药企的成本构成,毛利率都是惊人的高,而净利率都被所谓的销售费用吃掉。销售费用是什么?就是我说的“流转成本”,就是过手的每一道,都能尝到甜头。
中间商们在一次次的流转中获取了暴利,这些钱,既没有进入官库,又让老百姓承担了所有成本。然后套现完直接溜出国内,影响外汇余额,最终两高严法禁止私下换汇又让普通人成了替罪羊。
当然中间商不仅存在于医疗行业,但医疗行业和金融行业两个地方灾情最严重。通胀抬头,如果能直接先拿并不产出“实际效益”的中间商开刀,将有力的抵消其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上的恐怖威力。
2、
昨天财政部表态说,到今年9月底前,争取将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3.08万亿全部发行完毕。同时,今年实施的更大减税降费措施将减少收入2万亿。不用算也知道,这,非常紧。
依我看,应该是已经准备拿金融开刀了。
大家都一直在猜测国内地方债务总额到底有多高,其实,地方债的比例在其中并不是很高,真正令人犯愁的是隐性债务规模。
所谓隐性债务规模,就是不计入地方政府债务,而是由各种地方企业作出的融资或担保行为,这个规模确实不小,看看信托、融资租赁、地方基金这三块在这几年的规模迅速翻倍成长,就可以窥见大家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
但,这是企业行为啊!我的意思是说,这些影子银行既然愿意赌,去拿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企业来作为资产谋取自认为的无风险差额利润(从银行贷出,然后贷给以政府信用背书的企业),那就索性不要再去拿未来的税收作为还款来源,就直接让这些金融中间商来承担“不听话”的后果。(不听话,是来自于其实这两年上面一直在铺垫,告诉大家不用违规增加政府债务,其实一开始影子银行是有点收缩的,但时间一长就不管卷土重来)。
当然,还要堵死他们在上游银行端的坏账可能,慢慢的下刀,争取让其回吐大部分利润。
我上次提到过,麦肯锡精确测算,国内整体经济利润的80%正是流向了金融业。
而这其中,至少50%流向了中间商。
只要动,够去杠杆的子弹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