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放在哪里不贬值?
1、
3月份的CPI数据近日公布,同比上涨只有2.3%。
虽然这个CPI大家都知道是严重隐藏了真正的通胀,但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鲜菜价格同比上涨了16.2%。这个好像和买菜的小伙伴感受相当贴近。
我们一直说“钱放在银行里会贬值”,就是我们直观对纸币的实际使用购买力做出的判断:一年贬值的速度高于银行给的储蓄收益。
由于真实的通胀率官方并没有给出精确数字,所以我们一般会取一个公式:
通胀率=M2增速-GDP增速
我自己做了一张表,从1998年算起:
1998年初的100元钱,经过20年,现在实际贬值到了25元。
但这两年情况在反转。
2017、2018年M2的增速都在8%左右,而GDP增速在7%不到一点,这样一相减,大致的通胀率竟然只有1点几,甚至低于官方CPI的数字。而这个通胀率肯定是小于银行储蓄率的。
换句话说,在2017、2018两年,不购买资产,而选择把钱放在银行里,是划算的。
(我们经常被教育说:钱放在银行里会贬值,数据证明,有时候是这样,有时候并不是这样)
反映通胀水平,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GDP平减指数”。也就是使用当前价格计算出来的“名义GDP”跟采用“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真实GDP”的比率。通过相同年份的“平减指数”和CPI的比较,我们也能看出CPI的真实度。但目前也没有官方计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试着算算看,应该和我得出的结论相当。
要是懒得算,可以从心出发,想想20年前100元的真实感受,是不是也和我一样?
2、
20年的数字对比放在眼前,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一直呼吁重视放水,一定要有节制的原因。
关于通胀,最近在研读张嘉璈先生的《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节选一些内容(我看得慢)供参考:
- 通货膨胀对普通居民生活的灾难性影响,因为投机比农业或制造业更有利可图,而当农民因为担心食品价格可能超过棉花价格而放弃棉花种植后,纺织品生产则陷入停滞。
-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通货膨胀现象就很难遏制。
- 1933-1948年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货币,此后很快就转到体制上来了。
- 计划的本质就是压制乃至取消市场信号。
- 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有力的阻止了经济的崩溃瓦解,但是在提振经济发展与现代化方面并不成功。
- 中国上一次通胀经历始于1905年户部银行的建立……政府领导人很少放弃这种想法——仅仅通过印钱就可以解决支出大于收入的问题。
- 1916年的惨痛经历表明,直接查收银行获得资金劳而无功,有鉴于此,他们转而寻求更巧妙的方式,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向纸币发行银行出售政府债券,后者则将这些债券作为储备。
- 在汇率贬值的两年间,中国人对有价证券、不动产和其他国内投资的需求大幅增加,这导致批发价格走高。
- 货币对外贬值从多个层面对产业和贸易起到了支持作用。
- 他们将解决战时财政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公众自愿做出牺牲及友好国家的资金和军事援助。战争一爆发,他们便呼吁公众认购抗战救国公债……
- 供给的骤然减少是通胀的主要因素。
- ……以及政府鼓励的高速信贷扩张,是极为重要的通胀动力。
- 消费者需求,则对通胀的影响不大。
- 供给下降及政府和私营企业需求增长导致的短缺,在一系列资本品及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领域表现的最为严重。
- 人们熟悉的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随之而来。工薪阶层的收入随物价走高而走高……
- 涨薪方面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爱国情感抑制了工人们的诉求。他们在精准测算生活成本增加方面的无知可能也是一个因素。
- 直到农民掌握了通货膨胀的全部逻辑,并开始为其产品争取高价。
- 在战争造成的不确定环境里,货币成为贮藏财富最方便也最安全的手段,公众间盛行一股以流动资金保有资产的风气。直到他们开始意识到纸币贬值不可避免时,偏好货币之风才有所改变……城市居民便放弃囤钱转而囤物了。
- ……避免银行参与投机活动。为此,所有银行均被要求将其资金用于支持主要工业,商品抵押贷款受到限制……
- 信贷控制措施影响了整个后方的利率。
- 法币汇率的稳定得益于几个因素:欧洲爆发战争之后,其他货币前景不明;对海外外汇市场操作的限制以及平准基金的稳定作用。
(就看到这里)
3、
最近房产税立法有了新进展。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要求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对照分工逐项制定落实方案,于4月15日前报国务院。其中,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由有关部门按指责分工配合做好工作。
有专家预测:“基本草案已起草完成,正在完善论证之中。推出有望提速。”
这对于“抗拒派”无疑是一个打击。接下去唯一能挣扎的点在于内容(税率和税则)。我相信为了防范楼市毁灭性坠毁,一开始的法案一定会比较温和,然后逐渐过渡到对闲置房子惩罚性税率的地步。
所以,窗口期就在2019年,尤其是二手房市场。
另外,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就是房子的产权形式或在将来发生改变。我在之前《逃避还是拥抱泡沫?》的文章里,提到了我们目前产权的局限性,购买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租赁(土地),而房子的产权与建筑物质量息息相关。
如果能够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群众对于房子投资的狂热可能就会慢慢降温。土地是租的,房屋质量扛不过50年,持有成本上升,最终这项所谓的资产连传给后代都会打上问号。(更不要提未来大概率会上遗产税)。
事实上,在《未来的十年——G2平分东西》中我分析了目前集全力瞄准内需消费市场,而后台数据显示,60%的储蓄率由60岁以上老人贡献,这一块养老、房产、养老金(紧张)等未来的联合设计,可能会有一个新的制度。而这个制度,会解决现在70年产权的奇葩后续问题。
只是不知道已有了产权概念的大部分人,到时候能否接受。
同时涉及的还有养老金问题。4月10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报告预测,未来30年我国的制度赡养率翻倍,到2028年,当期结余或首次出现负数,为负1181.3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而2035年,即使年纪最大的80后,到那时依然没超过退休年龄。
80后的退休工资,从何而来?
看过我所有文章的读者可能有点明白,我一直说的预支未来是什么意思了。
老龄化和公务员规模过大,一定会在未来10年中持续困扰财政。前者依靠新制度和拉升经济(放水)化解(推迟),后者只能提薪简兵。
或许在未来3-5年里,公务员失业潮就会来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