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新闻,被消失的数据

 

图片

最近后台有私信留言,说上半年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用量下降了40%,但我暂时还没找到数据出处。

19年在知乎回答类似问题时,网上能找到的官方数据已经非常少了

当时重庆算一条“漏网之鱼”,不过现在我再下载其卫健委网站更新到6月的统计资料,已经不再公开出生人口数:



因为某种原因,又一条有意义的数据“消失”了。

我一直认为这些数据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基尼系数,它能告诉大家贫富差距的结果,让我们来思考其产生的原因;
比如存量房数据,它能告诉大家目前的供求真实状况,让房价回归正常场景逻辑;
比如更合理的CPI数据,它能告诉大家现有政策的弊端或能及时转向;
以及真实的人口数据,它能推算未来经济的走向,让普通人未雨绸缪。

在前篇《躺平者的博弈》中引用了央妈的一篇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我将它的计算与劳动力数量做了一张表:



从2013年起,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开始拐点,截至去年,已经总计下降了3000万左右。

在此期间,GDP增速从7.8逐步下降到“保6”(不考虑去年特殊情况)。

从某种推测来说,正是为了对冲这种L下行的趋势,才有了著名的“涨价去库存”夜壶(美其名曰逆周期)。

后果是,居民债务在这个期间,飙升了218%,导致了实体产能的进一步过剩,以及消费的萧条。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官方突然开始非常重视人口结构和出生率的原因。

如果按这个逻辑,前不久有一条重要的新闻被忽视了。人社部副部长在年初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2021-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将继续减少3500万人(对比前面是8年减少了3000万):



也就是说,经济下行的L依然没有到底。

如果没有出台更刺激的财政货币方案,那么到2025年GDP极有可能会滑落到4-4.5区间。

即使这样,对于下一个5年的劳动力数据(也就是10后新生儿),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难以乐观。

以1998年出生人口破2000万计算,花了21年才跌破1500万(2019:1465万);去年官方口径变成1200万,而今年,可能就要试探1000万边缘。

这次减少500万,仅花了2年。


(河南可是我国第三大人口省份)

为了填补这种劳动力(产出)缺口,在过去的5年,我们学会了996、007的新词,背后是个体劳动时间的被迫延长。(人少了,反而大家更累了)

而在下一个5年,延迟退休,势必会出台。

或许未来会延迟的更久。

能否用涨价去库存再来逆周期呢?

这是炒房客、皮条客下赌注的认知。

我必须承认,如果居民债务仍然有空间,这个夜壶还会用。

历史反复说明,无论是谁,都相当短视。

所以核心是,居民债务,是否还有空间。

以及,居民债务被作为工具使用的同时,能否接受债务投射到人口数据上的进一步恶化。

参见《房价套利、上限再测算及A股趋势


还有不要藏数据了。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这比每月补贴几百元更有用。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