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锤,是因为有些还不能锤

 



经济从来没有魔术。

从需求侧来看,产出要么对应内需,要么对应外需。



在外需端,发达国家——我们需要看它们的经济实质,实质好,它们的对外采购需求增加,实质不好,就得看它们的财政货币化(政府举债)来增加名义需求:



但毕竟向谁买,不是卖方(我们)完全主导的。而且OECD近些年经济增速也不太理想:



于是2013年,一带一路的概念被提出,并在2015年年初开始执行。

民生证券在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中量化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拉动2015年中国GDP的作用。报告称,目前各地方“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预计影响2015年新增投资4000亿元左右。在考虑到基建乘数和GDP平减指数的影响的情况下,该机构预计“一带一路”将拉动2015年中国GDP增速0.25个百分点。

显然,0.25个百分点并不能抵消我们从2010年开始的经济下行趋势。



(历年中国GDP增速)

2010年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起,内部劳动力人口规模到达顶峰。



而外部美元周期从QE到缩减到加息:



于是2014年,另外一个政策开始摩拳擦掌——涨价去库存,用另外一句话描述就是:

加居民债务,拉动GDP增速,抵消下行引力

这个政策在15年上升为重点任务:



14-17的3年,一系列政策摧枯拉朽,放开对房地产的限制、提升首付比例、发展消费金融、降低房贷利率、棚改发力,从结果来看,他们做到了:



居民债务的增量,本来处于每年3万亿+(那时候社会声音已经在说房价高了),2016年一跃翻倍,对M2的贡献超过了40%,极好的对冲了经济下行和资金外流,稳定在6.5以上。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房价极大的影响了生育意愿主体——年轻人的婚育成本。

这个逻辑很简单,结婚要买房,买房要付首付,首付来自于两块,积蓄和收入。年轻人的积蓄有限,所以有砖家就推一把,让父母积蓄入市。但平心而论,大部分普通人,父母能有多少积蓄?

而收入方面,收入增速又低于房价增速,也就是低于首付增速,意味着很多年轻人“被迫”推迟结婚年龄,进而推迟生育时间。

上海财大去年有一篇实证论文:



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就全国而言,房价每上升1%,家庭平均初次生育时间推迟1.05年(东部为2.32年)。

很遗憾,这么多经济砖家,文官大人,没有一个谈论这些数据。

就为了口袋里那些碎银啊。

这是生育——人口结构的重大恶化。

内需层面,太过于倚重加居民债务了。

我算了下最近一年(从2020.6-2021.6),居民的贡献:



又来了,一季度测算的全国新房均价增速16%,背后是最近一年居民债务再次创下记录飙升了8.8万亿,助推M2将近一半(注意,还有那些假冒经营贷没有计算在内)。

然而上半年相对于2019的平均经济增速只有5.3%,确实难言乐观。

从这个角度,为什么上面要限制二手房流动性?因为要把有限的居民债务(生育空间)用在哪里?

用在对于GDP有帮助的新房上面去。

另外,居民债务不仅对生育排挤,央妈早就实证对消费也有着明显相关性:



而消费又决定了内需循环中的“员工收入”。

债务增加,收入压制,这帮人莫非在制造居民部门的债务危机?

所以,这条路有尽头,走不通。

进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也很难漂亮起来(因为需求被压制了):



那最后内需,只剩下基建拉动?

即使基建拉动,也还是有效率的问题。如果是无效(即现金流产出低于投资)收益,那么就是另一种财政货币化。

我们从美国的身上批判最多的,财政货币化,是侵蚀法币信用的。

但拉进来再看看,它还有一众高利润企业。也就是政府高举债,企业高利润,员工高工资:



也就是之前说的贸易顺差我们看似赚了,但利润顺差,被外资品牌和资源国家大发财。

从目前状况来看,在人民币能突破重围实现国际化之前,任何侵蚀本币外部信用的隐患都要逐渐消除。

在这个背景下,强硬的15号文诞生了。

如果说两年前,刷自媒体文章说什么存量、增量蛋糕,还觉得作者挺会造词儿的话,那么现在很多行业从业人员都更能体会这背后的重量。

名义打击高利润,内在是打击定价权。因为未来人口结构会加速形成经济的坠力,你现在不动分配,工具箱里没有武器了。

居民债务(再涨价)去库存来拉动GDP?

 



当然我对目前的重锤也有疑问,分配只是民间吗?垄断只是互联网吗?

这部分就不能多说了,贴两个新闻:





你把钱放在我这里,因为你没钱了,我可以帮你付啊。

听了这句话,你会把钱给我吗?

想通了,是一样的道理。

这才是最大的阻力。

 

当然,各行业被重锤,我也帮你们想了一条妙计,就是请愿上面,先想办法在避孕套企业做点文章啊,比如生产质量不过关啥的。

生育率或许会猛增呢?



评论

热门博文